道次地修心教授

栽錄於上師堪蘇仁波切羅桑才培教授之<大乘菩提道次第頌修心教授>2015年六月版

 

01依止善知識

 

 

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

·       為什麼要依止善知識?

o   因為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解脫、成佛、利益一切眾生。只有修清淨無絲毫謬誤的正法,才能解脫、成佛。在修行道上,唯有依循善知識的教導,才能沒有錯謬的修行佛法。

o   而且只有經由善知識,才能獲得一切諸佛聖眾的加持。

·       由現實生活的經驗中可以了解到,依止一位具正知見的善知識,在生活、修行上,能解惑受益,消除許多違緣障礙、充滿法喜、圓滿一切善願。

 

 

正確依止善知識的利益

·       依止具德的善知識,是成就一切功德的開始。

·       正確的依止善知識,有八種功德:

一、近得佛位;

二、令諸佛歡喜;

三、魔與惡友不能加害;

四、一切煩惱惡行自然遮止;

五、地道等諸功德輾轉增上;

六、一切生中不缺離善知識;

七、不墮惡趣;

八、無難成辦現時與究竟一切利益。

·       反之,不依止善知識就有相反的八種過患。

·       經常思維依止善知識的八種功德,與不依止善知識的八種過患,會對我們發起依止善知識的心,有非常大的幫助。

 

 

選擇善知識

·       善知識是一切道之根本,圓滿成佛功德之基礎。所以選擇善知識要非常慎重。

·       一位真實的善知識,需要具足什麼條件?在《大乘莊嚴經論》中說,大乘善知識須具備十種德相:

一、調伏:持增上戒學;

二、寂靜:持增上定學;

三、惑除:持增上慧學;

四、德增:戒定慧具,不缺不減,功德學問高於弟子;

五、有勇:勤奮利他,不畏直諫,不辭勞倦;

六、經富:博聞經論;

七、覺真:了悟空性;

八、善說:善於教授,不顛倒;

九、悲深:具悲憫心,不希求名利;

十、離厭:於一切時恭敬說者。

·       如今末法時代,難以找到具足十種德相的善知識。但最基本的是,想要依止的善知識,他的功德學問要超越弟子、具悲憫心、有教授弟子的善巧方便。

·       在西藏的傳統中,認為初修業者(最初修行的人)只要依止少數上師學習,直到修行的證量達到一定程度,再去參訪較多的善知識,廣泛的修學。否則初業行者可能在依止善知識之後,因為沒能好好依止、尊重善知識,造下很多惡業,障礙修行功德的生起。

 

 

如何依止善知識 (一)

·       當我們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識以後,就要如理如法的依止。不可以有任何毀謗或不恭敬,否則會產生八種過患,輕者讓我們今生諸事不順,修行橫生障礙,嚴重則會讓我們墮到無間地獄中,受無窮無盡的苦。

·       同時要了解,如理依止善知識,並非僅指依止一位根本上師、或是依止現在跟自己有緣的善知識,而是要如理依止一切對自己有恩、有法緣的上師

o   佛陀說,只要一位上師對我們講過一句法,就要把他當作善知識看待,因為這些法得來不易,生生世世難遇。

o   然而,初業行者如果沒有智慧,卻依止很多善知識,但又不懂得如理如法的依止,會造下很多惡業。

o   阿底峽尊者、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,初學時只有幾位上師,後來才依止很多位上師。至尊宗喀巴大師後來廣學薩迦、寧瑪、噶舉各派精華,有五十多位上師。

o   所以,在最初修行時,依止上師越少越好。等修行到一定程度,能分辨法與非法時,再依止更多上師,這才是明智的。

 

 

如何依止善知識 (二)

·       從我們修行之初,一直到成佛、或成佛以後,也仍然要好好如理依止善知識、上師。

·       我們一切功德的生起、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,都要透過如法依止上師而獲得。這些道理,在很多上師瑜伽中都有闡述。因此,我們要好好觀察上師的恩德。要知道:

o   「我能了解、修行佛法,是善知識教導、上師賜與的,所有修行佛法的功德,均源自上師。」

o   在修行過程中,經由上師,我們才能獲得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。

·       經常觀想上師的功德,以培養對上師的信心:

o   經常觀想上師具有禪定、智慧、及持戒的功德,如此我們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。

o   如果看上師的過失,會障礙我們的修行及成就。所以不管上師的過失是真、是假,在我們的意念上,都要遮止它。

o   我們應該只觀上師的功德而不觀其過失,應觀想上師的功德與佛一樣。如果沒辦法生起這樣的信解,也可以思維佛陀已經入涅槃,不能親自教導我們。而我們的上師,是由佛陀化現來救度、教導我們的。如是思維、慢慢串習,進而對上師產生堅定的信心,遠離一切違緣障礙。

 

 

如何依止善知識 ()

·       至尊宗喀巴大師開示過,對這一切功德的來源、一切福德之生處、一切成就的根基──上師,要以我們的身語意三門,虔心依止。以我們的身,禮敬、供養、承事,以我們的語,讚歎、祈禱,以我們的意,禮敬、供養等,盡力讓上師歡喜。

·       諸供養中,以對上師的供養最殊勝。當我們禮敬供養上師時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、菩薩,都安住在上師的身中,接受我們的禮敬供養。而對上師最殊勝的供養是「依教奉行」── 好好的修習實踐上師傳授的教法。

 

 

依止善知識後的修習 (一)

·       上師也是我們修行積聚資糧最好的對象

o  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曾經說過,上師是我們今生、來世最殊勝的福田、資糧田。只要我們有信心的耕耘,隨時都可以在這最殊勝的資糧田中,播下一切功德的種子、成就的種子。不像世間一般的田地,受天氣左右,一年最多只有三季,冬天太冷,無法播種、耕作。因此要了解,如果我們有信心,具足精進力、不懈怠,一切功德都可以在這個殊勝的資糧田中成就;如果我們不瞭解這點,對我們來說,將是非常大的損失。

o   一個有智慧、具足信根的人,會珍惜把握現前所擁有的最殊勝的資糧田,馬上播種、耕耘,結出一切成就的果實。

·       末法時代的眾生福薄德少,煩惱熾盛,障礙繁多,聽經聞法難解其意,更難憶持觀修,這一切,都是因為我們的福德資糧不足的緣故。所以為了累積福報,圓滿自利利他的資糧、功德等,我們要努力觀修一切福田中最殊勝的福田──上師,好好恭敬、依止上師。

 

 

依止善知識後的修習 (二)

·       在修行過程中,我們可能會有很多上師,而一切上師中,最主要、最根本的上師,是我們的佛陀:釋迦牟尼佛。若以佛法僧三寶來解釋佛陀能仁的功德,就身、語、意三門而言,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意功德是「佛寶」,言教是「法寶」,身行是「僧寶」。如此,佛陀能仁本身就具足了佛法僧三寶。由此亦可看出,上師也就是佛法僧三寶的總聚體,我們虔誠的皈依、禮敬、供養上師,就是皈依、禮敬、供養佛法僧三寶。

·       在平常的修行中,觀想上師任何時候都安住在我們的心間。生前努力的如此觀修,往生時也能做如是觀,這是最殊勝的頗瓦法(遷識法)。

o   最好的頗瓦法、最好的修行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好好觀修上師與我們的心是合而為一的。

o   如此當我們往生時,自然而然能夠想到,我們的心性與上師是一體的。

o   往生以後,就可以借助上師的加持,投生到淨土,或來生轉世為人,能夠更精勤的修行佛法,儘快證得無上成就。

o   因此,了解、觀想、觀察上師的功德;思維依止上師的功德;及不依止、不如法依止的過患……等,非常的重要。

 

 

依止善知識後的修習 (三)

·       觀修上師資糧田時,如果觀想能力強,可以觀想廣的上師資糧田。

o   觀想資糧田中間主尊為釋迦牟尼佛,祂的自性是我們的根本上師。

o   佛陀右邊,是以彌勒菩薩為主的廣行派諸傳承上師(主要講說方便法──菩提心、慈悲、六波羅蜜多等)。

o   佛陀左邊,是以文殊菩薩為主的深見派諸傳承上師(主要講說證無我的智慧、觀無常等十六法的智慧)。

o   佛陀的後上方,是以金剛持佛為主的修行加持派諸傳承上師。

o   在佛陀的面前,是我們自己的根本上師和傳承上 師,這裡以至尊宗喀巴大師作代表(或直接觀與我們最有緣、最有信心的上師),就是教導我們的上師。

o   上師下方,是四部密續的本尊,最主要是無上密的本尊。

o   再下來是一切佛,包括三十五佛懺悔文中的三十五佛、賢劫千佛……等。

o   佛之下是菩薩,菩薩之下是緣覺羅漢,然後是聲聞羅漢,其下是勇士、空行,最下面是護法。

·       如果觀想能力不夠,可以觀想五部上師。

o   在我們面前虛空中,觀想最中間,有一切上師中的根本上師──釋迦牟尼佛;

o   佛陀的右邊,是一切廣行派的傳承上師代表──彌 勒菩薩;

o   佛陀的左邊,是一切深見派傳承上師的代表──文殊菩薩;

o   佛陀的後上方,有一切修行加持派傳承上師的代表──金剛持佛;

o   佛陀的前面,是一切傳承以及根本上師的代表──自己的根本上師。

o   觀想五部上師都安坐在由八大獅子承托的寶座上。

·       如果連五部上師都沒辦法觀想起來,可以只觀想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面前空中。

o   釋迦牟尼佛安坐在由八大獅子所托的寶座上。釋迦牟尼佛的自性,是自己今世的根本上師;但祂所顯現的相,是釋迦牟尼佛;祂是一切皈依聖眾的總聚體。

o   因為我們比較熟悉自己今生的根本上師,所以觀想佛陀的自性是自己今世的根本上師,觀修時比較容易專注、產生定力。

o   觀想佛陀的自性是自己今生的根本上師,但祂所顯現的像是佛陀,讓我們容易產生恭敬心、信心,容易得到加持。它有如此種種的功德作用。

 

 

依止善知識後的修習 (四)

·       所以,當我們觀想上師資糧田時,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,觀想廣的上師資糧田,或五部上師資糧田,或只觀想以今生根本上師為自性的佛陀,在我們面前空中。

·       對如此殊勝的資糧田,我們非常虔誠的祈請。

·       同時觀想以上所講一切道的根本是依止上師、善知識,善知識從最初修道、到我們成佛為止,都非常重要,任何時候都要依止他。其次思維依止上師的功德,以及不依止、不如法依止的過患。

·       在觀想上師資糧田的境界中,虔誠地向上師祈請,念誦《大乘菩提道次第頌》第一偈:

 

今由恩師最上田,恭敬供養祈禱力,

願利樂本依怙尊,歡喜攝受垂加持。

 

·       最後一句:「歡喜攝受垂加持」,意即上師非常歡喜的加持、攝受我們,不只是今生今世,而且是生生世世,直到我們成佛為止。

·       極虔誠的祈請之後,

1)觀想在面前虛空中的上師及諸佛聖眾,非常地歡喜,從祂們身中降下五彩的甘露以及光明,緩緩地進入我及圍繞在我旁邊一切六道如母有情體內,把我以及一切六道眾生,無始以來所造作的各種惡業習氣障礙,以及對上師的邪見或不恭敬等一切過失,完全淨除。我們變得通體透明,非常清淨。

2)再觀想因為上師及諸佛聖眾甘露、光明的加持,讓我及一切有情體內的各種功德、善業、壽命等增長,生起歡喜心。

3)再觀想視師為佛的信心增長,及對上師恩德的感恩心增長。祈願因觀想上師功德等的歡喜心,所引發的證悟力,能在我們的心相續中生起。

·       甘露,在藏文由兩個字組成,即「杜子」(音譯)。

o   「杜」是魔、敵人的意思,一般指四魔:天魔、死魔、五蘊魔與煩惱魔。

o   「子」就是對治品之意。

o   在藏文中,甘露有「能破除四魔的對治品」之意,是一種加持。五彩甘露及光明,五彩指五種顏色:白、藍、黃、紅、綠,代表五佛智:大圓鏡智、法界體性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

o   在密乘中,甘露代表修幻身的法門,可成就佛的色身(報身及化身);光明代表修無我空慧的法門,可成就佛的法身(自性法身及智慧法身)。

o   觀想上師及諸佛聖眾,降下五彩甘露及光明,進入我們體內,表種下我們將來成就佛的色身及法身之種子、印記。

 

依止善知識後的修習 (五)

·       當我們修習道之根本為依止善知識時,要觀上師即是佛

o   至於上師是不是真正的佛?這一點,最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如何看待上師。

o   如果我們能夠把上師視為真正的佛,而祈請加持等,我們所得到的是真佛的加持;如果把上師看成菩薩,所得到的是菩薩的加持;如果把上師看成一般人,我們就只能得到一般人的加持。

o   對上師的信心越強,我們所獲得的利益就越大。

·       觀想上師的方位有很多處。

o   可以觀想上師在我們面前空中,或在我們的頭頂上,或在我們的手掌、手心上,也可以觀想在我們心間。

o   有時因為法的不同,而有不同的觀想方式。

o   但一般而言,最好的觀想法,是觀上師安住在我們心間。這種觀想方法有很多利益,因為佛經上說:任何眾生往生時,能念上師住心間,此法乃為勝頗瓦,修此行者速成佛。任何眾生在他往生的時候,能夠很清明的觀想上師住在他的心間、觀想上師本尊與自心的心性無二無別時,他所觀修的這個法,就是最殊勝的頗瓦法,這個眾生來生一定能夠迅速成就無上佛道。

o   頗瓦法是一種很殊勝的法門,它能夠幫助我們的神識,很如意安樂地脫離身體。如果修行到一定程度,能讓我們投生到淨土。

 

 

依止善知識後的修習 (六)

·       為了加強對上師的信心,要常修《上師供養法》(Guru puja、喇嘛秋巴),或多念《大乘菩提道次第頌》第一偈:

 

今由恩師最上田,恭敬供養祈禱力,

願利樂本依怙尊,歡喜攝受垂加持。

 

·       再念《祈求宗喀巴大師加持頌》:

 

無緣悲藏觀自在  (彌美借威迭遷見熱西)

無垢智王微妙音  (籍美遷比汪波蔣貝央)

伏魔無餘秘密主  (杜崩嘛呂烱節桑威達)

雪嶺智嚴宗喀巴  (港間喀貝祖間宗喀巴)

賢慧名稱前祈禱  (洛桑扎貝俠拉索哇迭)

 

·       最後念上師名咒,直到對上師產生具足的信心為止。

·       達賴喇嘛尊者為當今極為稀有的具德上師,我們都應該以達賴喇嘛尊者為現世的根本上師,祈求他能帶領我們出離輪迴、證悟佛道。達賴喇嘛尊者名咒如下:

 

   咕茹  班札  搭惹  哇根札  數嘛第  夏薩那 搭惹  薩門札  西日班札  薩瓦  悉地 

 

 

·       道之根本在於依止善知識,是修行的正行開始。在這之前,有一般所說的前行六法(六加行法),如:

o   打掃住處、

o   安設佛像、

o   盡自己的能力擺設供品──鮮花、水果、燈……等,

o   再安坐在安適的坐墊上,按照七支坐法或八支坐法,之後調呼吸,用九節佛風、或數息二十一次調正修法動機,

o   觀想資糧田,

o   做七支供養,對上師做殷切祈請等,

這些在一般的法本前面,都有詳細說明,大家可以參考。

·       了解前行六法,好好修持後,再開始正行的觀修。

 


 

附录

o   西藏有一則故事。

§  有一位上師傳授菩提道次第,方法是每次上師講完後,弟子實修,生起證量後,向上師報告,上師再教下一步。其中有一位弟子非常精進,但在觀修善知識功德時,不管如何努力觀修,都沒辦法生起證量,於是請示上師。

§  上師問他:「你是否在觀修過程中,忘了觀修某位上師?」

§  他說:「沒有。」繼而反覆地回想,他說:「所有的上師,我都已經觀想在裡面,應該沒問題。」

§  上師說:「以你的精進,你現在應該生起證量。你再仔細想想。」

§  最後,他想到一位女眾師父,從小教他藏文字母。但後來這位女眾師父還俗,在家生養小孩,主持俗事。是否是因為她的原因才生不起證量?

§  上師告訴他:「把這位教你藏文字母的啟蒙老師,觀想在資糧田的最中間,好好的觀修她。」

§  他依照上師的指示,把那位已還俗的女眾師父,觀想在資糧田最中間,便馬上生起證量。

§  從這一點,我們可以看出,如法的依止善知識是如何重要。